“三无科学家”获诺奖说明了什么?
本帖最后由 yc_90950 于 2015-10-7 00:34 编辑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大陆科学家首获诺奖,可喜可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本在情理之中。但令笔者感到意外的不仅是我泱泱中华首位获得世界科学最高奖项的人居然是一位八十五岁的女性科学家(不是年龄和性别歧视,而是感叹来之不易),而且是一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媒体称为“三无”的科学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反映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深层次的潜在问题。
人民日报评屠呦呦获诺奖:《以自信,以自省》。文章谈到“‘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科学奖’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这个‘幸福’的确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文章说,“‘三无’之于屠呦呦因为诺奖而再次放大后,倒是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让科学回归科学,让热爱科学的人更容易碰触到科学的进口”。“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至关重要。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很多获奖者,都属于来自民间机构和企业的科学家。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都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实际上,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认识是在不断刷新和提高的。最近刚刚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政策和导向落实落地的迹象:“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的举措将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人坐下来,让被浮躁之风侵染的学术界静下来”。“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先生,诺奖的这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无论是中国人没能力拿诺贝尔科学奖,还是没能拿,都已经不再是一桩心魔”。中国在进步,中国人民在不断觉醒,中国的大国地位在不断提升,将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有更大的改变影响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中国人中的一份子,我们自己该做点什么,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祖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无愧于怀揣着的良心?
人民日报评屠呦呦获诺奖《以自信,以自省》: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1006/c1003-27665785.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