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从“黑梳子”到“维也纳”,直到最后的“Windows 7”,在取名上的反复推敲体现了他们对这次产品换代的重视。面对在Google、社交网络、博客、p2p共享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电脑用户,微软近年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已经表现出了老态——谁会对一个叫“Bing”、“必应”的搜索引擎感兴趣呢?他们最后的选择是明智的,这是自2000年微软将商用版和民用版Windows合并(即Windows XP)以来第一次使用简单的数字作为系统名。
去年十月,微软副总裁迈克·纳什写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是7?》的博文,解释了这个名字的来由。根据Windows的整个发展进程,Windows 95序列(包括95、97、98、Me)的内部版本号为4.X,Windows XP/2000序列为5.X,而Vista也就是Windows 6.0了。有趣的是,虽然纳什称Windows 7是“用户操作系统的一次显著而具革命性的飞跃”,是Windows家族的“第七代产品”,但它的内部版本号却是6.1.是的,Windows 6.1版的名字叫Windows 7。对软件开发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内部版本号往往是由开发者根据“重写”的程度确定的,这个不受商业营销策略影响的纯技术指标不仅体现了新旧版本的差异程度,也表露了开发者对新产品目前状况的信心。 《卫报》科技版的专栏作家杰克·斯科菲尔德对Windows 7的评价是:Like Vista, but good(除了好用,其他都像Vista)。相信绝大多数已经用过的用户都会同意这个说法。相比Vista,Windows 7的最显著提高就是运行效率,系统开机启动速度大幅加快,内核得到了明显的优化。除此之外,这个第七代Windows和Vista的区别就只剩下触屏、手写识别之类次要的东西了。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强调一个更新换代的“幻觉”呢?合情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微软迫切希望人们忘记Vista。从Windows 95开始算起,Windows每五年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升级。95的辉煌成功成就了微软这个软件帝国,而Windows XP掀起的第二次革命一开始因为应用软件、驱动程序兼容性等过渡性问题稍微起了点波澜,但随后渐渐得到市场承认,至今依然是全球使用者最多的操作系统。Vista在一开始也遇到差不多的问题,糟糕的兼容性甚至导致相当多的用户要求“降级”回到XP,在软件史上可谓是闻所未闻。更要命的是,人们渐渐发现Vista的问题还远不只是兼容性这类可以通过局部升级解决的缺陷。全新的内存保护机制被人轻松破解;磁盘加密等新技术导致系统结构过分复杂,直接影响到运行效率;过分苛刻的反拷贝技术;系统负荷增加导致笔记本电池耗电量过大等等,都让许多专家和资深用户把Vista当做是Windows历史上最失败的一个版本。 仅仅像以往那样通过发布补丁程序包已经是于事无补了,即便可以解决问题,Vista给人的印象已经很难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急需要一个“换代”产品。从目前来看,不管是Windows第七代还是第六代升级版,用户对Windows 7的反响是普遍良好的,开发者的务实态度令人欣慰,可以说在Vista“丑闻”般的表现后为微软挣回了一些面子。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用商标来声明的“第七代”终归是个幻觉。有“微软的查克·诺里斯”(与李小龙同时代的好莱坞动作影星)之称的资深开发工程师雷蒙德·陈在2007年曾经出过一本关于Windows发展史的书,书名《旧的新东西》,用来形容Windows 7可谓再恰当不过。要想保护正在被Mac OS、Linux蚕食的市场份额,提防神秘莫测的Google Chrome OS的偷袭,Windows要有一个真正全新的、“革命性”的7.0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