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时尚鄙视链 Topshop> Zara> H&M > For-ever21> Vera Moda>美特斯·邦威、以纯、堡狮龙 美特斯·邦威希望活在山寨剧里,高端的象征、富豪的最爱 据说,Topshop每周都有10万件新品上架,供应从头到脚所有服装配饰鞋履,也就是说你裸着进店,Topshop不会让你任何一块肌肤闲着出来。可这也仅限于欧洲人民,T opshop在亚洲布局很成问题,举国之内除了上海有一家分店,连香港这种时尚之都都没做好公关,迟迟进不来。分店太少了,消费者无福享受这10万件新品,自然也就懒得横挑鼻子竖挑眉。即便国人穿着T opshop机会不大多,可这不妨碍热衷英国牌子的fans就是看不惯西班牙牌子,在英国买惯Topshop的海归雪薇说自己根本不会踏进Zara半步,“做工奇差却爱卖高价,标榜是‘时装行业当中的戴尔电脑’以及‘时装行业的斯沃琪手表’。你说我为什么要花花人民币699799899去买名不见经传的戴尔电脑,又为什么要喜欢这个和中学生潮表同级别的服装品牌呢?” 自打1975年Zara在西班牙北部偏远小镇创立起,它的确给出了后辈如何操作以及运营快速消费品牌,还真别看不起这老牌子,因为更老的牌子H & M才叫为老不尊,仗着自己年长,质量爱做多差就有多差,白领刘冬娜认为H & M一出,小三必死,“原配应当假意和小三做朋友,赶紧将H & M送过去,只要她穿上身,你就和她当街推搡,不用1分钟,对方衣服针脚就会全部松掉,你想让她哪走光,哪里就必须破掉。《后宫甄嬛传》至于弄那么长剧情吗,送给她们一批H & M,在皇上面前打一架,全部人都会因为走光有辱皇家大体,省了互相折磨几十年。” H & M质量真有那么差?Forever 21要笑死了,它暗自偷笑,“竟然还有国外快速消费品牌和自己拼低端的。”曾迷恋Forver21一举买下10件的Ivy认为forev-er21要是进入内地市场,消委会要准备再招多一倍人手了,“乍一看款式很潮,买回去,掉线、脱色、变形、缩水……如果你穿了它家衣服,就不要试图和别人讨论汽车减排、自备餐具等环保行为了,你将最不环保服装穿在身上,穿一次就扔的衣服为地球产生了多少生活垃圾啊。” Forever21质量差归差,人家也总是青春无敌,弄得V eroM oda也想效仿,可惜东施效颦,成了一个无比打眼的大婶,设计师Stena曾不客气地评断,“V eroM oda把每个中国女人都设定了个大屁股,然后将每个设计都制造出贴合大屁股的造型,然后让每个青春小姑娘走进更衣室,变成平庸的丹麦大婶走出来。这是活脱脱的时尚版《变形记》,互换就不止7天了,而是让人丑足一个季度啊。” 美特斯·邦威日子也不好过,它的高端品牌M e& City因其廉价仿冒而想与其脱离关系,估计美特斯·邦威最大愿望就是永远活在湖南台的山寨剧里,只有在那里面,它才是高端的象征、富豪的最爱。以纯都让张柏芝不愿回忆自己20年前竟是工女品牌代言人,至于Bossini还是先去国外学学如何经营快速消费品牌再回来论战吧。 聊天工具鄙视链 Gtalk>MSN>QQ>飞信 “QQ太狗血,Gtalk、MSN才是贤妻良母和正人君子” “我认识的人可以这样划分:普通青年用MSN,文艺青年用Gtalk,二逼青年用QQ,特二青年才用飞信。”薛斌赶紧解释,自己说的“用”是指“常用”,如今,他“普通”和“文艺”的时候居多,偶尔“二逼”,彻底放弃“特二”。 薛斌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从上海转战北京的他兴致勃勃地要和大家交换M SN,但是很多同学一脸茫然:那是什么?好一点的会解释:我不用M SN只用Q Q。 对于QQ,薛斌了解得也不多,“我们上海小孩中学时一般都用MSN的。”他怀着探索的心情开始研究Q Q,最后大失所望:Q Q哪能和M SN比。 最初让薛斌抓狂的是Q Q可以让陌生人轻易搜索到,M SN需要固定的邮箱才可以,所以一般你会知道到底谁加你为好友,因为之前一定留过邮箱。但是使用Q Q,光凭“个人资料”就可以让别人了解到,更别提什么Q Q漂流瓶,“婚外情温床”嘛。据说有小伙子把一张A ngelababy的照片作为头像后,一天内竟有50多个陌生人加他,均为男性。 “QQ的设计多‘饥渴’啊,它卓越贡献应该是给《知音》、《故事会》等文学刊物提供了丰富婚外情狗血素材吧。” 而最近QQ强大的“圈子”功能更让薛斌对Q Q的鄙视达到顶峰,“这个企业和软件完全没有一点羞耻感和对隐私的尊重。”薛斌历数Q Q圈子的“劣迹”:随便把用户真实姓名暴露,甚至可能监测聊天记录;将用户好友关系随意公布;多此一举自以为是地帮他人构建联络……“这不就是厚颜无耻地宣称‘我们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随便处置你们的隐私’吗?” 相比而言,薛斌眼中G talk、M SN才是“贤妻良母”和“正人君子”。 不是所有人都像薛斌这样还给出一堆具体原因,纯文艺青年和视觉控吴雪晨毫不遮掩:“G talk的界面就是简单而有设计感,M SN略微逊一点,我对于那些只知道用Q Q,不知M SN、G talk为何物的人一律视为矮矬穷,尤其是有人竟然通过Q Q认识还谈起恋爱,简直可怕到极点。” 至于飞信,吴雪晨有时收到别人发来的:“请加我为飞信好友”,“一律无视”,他摆摆手,对于这款电信出的短信软件不屑于评论,只是说自己只用w hatsapp,因为这款一般都是国外的朋友或者客户常用的。 邮件鄙视链 gmail> 163 mail> QQmail “163邮箱是化石,QQ邮箱是长不大的90后专属” 一年前的某个夜晚,刘琦雯刚刚回国不久,对翻墙也没什么概念,她愤怒地发现自己和gm ail杠上了。接收不到邮件!下载不了附件!焦急等待工作邮件的小刘同学,压下内心那股强烈想砸掉眼前这台M acbook的冲动,因为她知道G m ail变成如今的废柴模样并不是它的错。 在学会稳定翻墙前的三个月,刘琦雯会间歇性地发作那一晚的“gm ail狂躁症”,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告诉别人自己的gm ail地址,“我就是看不上大家都推荐给我的163和Q Q邮箱。” 163和QQ到底招谁惹谁了?刘琦雯反问:“山寨手机功能很强大,可是有人真心喜欢吗?”在这位“海归”眼中,163以及Q Q邮箱和那些可以相机千万像素、双卡双待、有触屏、导航等等功能的山寨手机同一级别,花里胡哨充满广告,而且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承认,gmail有很有‘弊端’,比如之前申请的时候需要邀请码,而且英语操作环境对于英语水平有限的人也不方便。”刘琦雯试图解释,“但是不得不说一句,如果你自身的条件可以突破这些弊端,那么gm ail绝对给你超值的回报。”界面干净,没有广告,而且安全性极强,刘琦雯脸上忍不住浮现出得意的表情,她没有把最后一句话说出来:用不了只是展示了你的英语水平和翻墙技术,用了之后才有发言权。 36岁的文艺中年郭豪是另一位“gm ail死忠小组”的成员,他还是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人,据说邮箱类型也是他参考标准之一。 郭豪表示,作为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素养让他会尽可能地综合看待应聘者,但是看到邮箱的第一眼,他心里还是会常常犯嘀咕:“如果你拿着印有163邮箱的简历给我时,暴露了你网龄不短,但是不思进取,还使用化石邮箱;要是印的是Q Q邮箱,我会把你定义为长不大的90后,都工作的人了,就放QQ一马吧!” 杂志鄙视链 《时代周刊》、《纽约客》>《万象》、《天南》>《新周刊》、《城市画报》>《读者》>《故事会》《知音》 你总不能要求定价几元的《故事会》去采访萨科奇吧 看原版英文杂志的人说,人家看的不是杂志,是生活品质。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跨越海洋去订购它们?无污染可回收纸张是环保者爱它们的一个理由。拿到外籍原版杂志的人一定会把它们当珍藏书籍一样热爱,像对笔记本电脑一样小心,还要克服各种阅读障碍,把一本周刊杂志看成季刊读物。 紧随原版外文杂志的要属《万象》、《天南》、《生活》等国内小众杂志,如果能推荐出或者更冷门、更小众的《读书》才能凸显出你的学识和兴趣广度。这些杂志的共性是,市面街摊一般很难买到,偶尔有问及的客人,报摊亭卖家兴奋得像扔出烫手山芋一样把它们丢出去,并且心里还暗暗松了一口气———总算没砸手里。这些杂志的特点是,封面一定是小清新的,关注的话题一定多与政治、经济主流话题无关。 《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画报》、《南都周刊》等国内主流杂志独撑了杂志市场的大半边天,出版商和卖家们最爱它们。这些杂志也是“好又多”的典型代表,内容好,价格便宜,出街频率高,出刊周期频,还通常有一个半文艺半商业的封面。当然,这些杂志受宠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们像交际花一样轻松游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主流和小众话题各占一半,它们也有独立的新闻策划,买一本看尽全天下,性价比极高。可也正是因为它们贪多求全,考虑甚广,才无法做专,始终进不了一流杂志读本范畴,只能妥协在商业和文艺杂志夹缝中。 再下一环是《读者》和《青年文摘》。它们绝对复古,绝对是稍有知识的读者人群的最爱,里面有大量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的民间故事,还有生活小帮手之类的日常生活贴士。《故事会》、《知音》、《人之初》等杂志则以乡土气息隆厚和重口味原生态取胜,没看到“知音体”都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了吗?话说回来,鄙视链的排列与杂志定价有关,你总不能要求一本定价几元的《故事会》有实力去采访萨科奇和A nne H athaw ay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