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论坛(www.pcbeta.com): 平板电脑散热无能?Surface Pro散热测试
从配置上大致可以看出Surface Pro的热量产生主要是其内置的TDP功耗为17w的英特尔 酷睿i5-3317U 处理器,双核四线程,主频为1.7GHz睿频后可达2.6GHz。 Surface Pro是如何解决散热问题的呢? 为什么要关注散热呢? 不同的平台对温度控制有不同的需求,对于笔记本电脑、超极本,这些设备的显示屏幕是与底座分离的,其底座中包含有CPU处理器或者还可能有额外的GPU图形处理器,但是由于其机身内部空间相对富裕足以容下大尺寸的散热风扇,并且操作方式也以手指的点击操作为主,所以说大多数消费者所看重的只是笔记本电脑C面(带有键盘触摸板的那一面)的温度处理是否妥当, Surface Pro与其他平板电脑一样将处理器放在了显示屏的后面,那么是不是在玩游戏的时候,Surface Pro的温度就一定会很高呢? 其实,事实是这样的,你会抱着Surface Pro去玩穿越火线这类精准度要求很高的游戏么?一般来说,会配置一套无线鼠键配上Kick Stand支架,就像是使用笔记本电脑一样。 因为热量的来源是在机身背后,所以,我们无需担心其他地方会有温度上升的情况。 但是温度过高很容易导致宕机,所以我们根据以下几个项目对Surface Pro进行温度测试。 ■项目一:待机模式(作对比用) 手掌表面感知舒适温度的最高值为38℃左右 需要重点观察D点与E点的温度,如上图,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了几个重要的测温点。以机身正面为基准,也就是有屏幕的一侧,A点为左上角,B点为右上角,C点为中心位置,D点为左下角,E点为右下角。所以说从正面观察的话,左手握持位置D点,和右手握持位置E点的位置需要重点观察。 以正面为基准标记测温点(D是左手触摸位置,E是右手触摸位置) 因为后面的测试项目均需要在不连接电源的情况下进行,所以现在可以同时完成使用电源适配器进行充电时对机身温度产生的影响。 1.零负载待机测试(不插电源) 测试方法:断开电源适配器,关闭电源后静置半个小时后再开机,置于新开始界面后不锁屏待机放置一段时间,连接好WiFi网络,屏幕亮度调整至最大值的一半,电源管理模式为平衡模式。 调整好电源管理模式后开始测试 零负载待机测试机身正面温度(不接电源) 零负载待机测试机身背面温度(不接电源) 成绩记录: 2.零负载待机测试(连接电源) 测试方法:连接电源适配器,关闭电源后静置半个小时后再开机,置于新开始界面后不锁屏待机放置一段时间,连接好WiFi网络,屏幕亮度调整至最大值的一半,电源管理模式为平衡模式,并且让机器进入充电状态。 连接上电源适配器继续进行待机温度测试 零负载待机测试机身正面温度(接入电源) 零负载待机测试机身背面温度(接入电源) 成绩记录: 评测小结: 通过两项测试表明,无论是连接电源适配器还是不连接电源适配器,Surface Pro在待机状态下整个机身的表面温度都能控制在38℃以下,并且连接电源适配器后并不会导致机身温度明显上升,不过通过最下方的表格可以看出,机身正方两面E点的温度差要高于其它的点(包括上面一张图表),这也是因为电源适配器的插头正好位于E点位置,也就是机身右侧下半部分,说明插入电源适配器后这个位置会有温度局部增高的现象。另外还能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机身正面(屏幕所在面)要比机身背部的温度普遍要高一些。 ■项目二:平板模式(关注重点) 使用开始界面下Metro UI的IE10浏览器浏览网页 使用IE 10浏览器浏览网页测试机身正面温度 使用IE 10浏览器浏览网页测试机身背面温度 成绩记录: 2.视频播放(中度应用)丨同类操作:在线视频、视频聊天、拍照录像 测试方法:连接电源适配器,关闭电源后静置半个小时后再开机,连接好WiFi网络,屏幕亮度调整至最大值的一半,电源管理模式为平衡模式。安装Win8 Codes解码包以及64位插件,使用系统自带的Media Player播放一段高清视频,并记录成绩。 由于Surface Pro采用的处理器支持英特尔第二代高速视频同步技术,再加上该机的屏幕分辨率提升到了FullHD的级别,所以选用了一段分辨率为1920*800使用x.264标准编码的视频来作为测试片源,视频码率为9Mbps左右。 使用Media Player播放视频测试机身正面温度 使用Media Player播放视频测试机身背面温度 成绩记录: 3.休闲游戏(重度应用)丨同类操作:暂无 测试方法:连接电源适配器,关闭电源后静置半个小时后再开机,连接好WiFi网络,屏幕亮度调整至最大值的一半,电源管理模式为平衡模式。安装《Fruit Ninja:水果忍者》、《Cut the Rope:切绳子》《Gun 4 Fire》等游戏,在双手握持的情况下持续玩半个小时,并记录成绩。 运行《Gun 4 Fire》休闲游戏测试机身正面温度 运行《Gun 4 Fire》休闲游戏测试机身背面温度 成绩记录: 评测小结: 机身正面要比机身背面温度的过高的问题,通过上面的三张表格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说法对于Surface Pro这款平板来说是适用的。说到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通过拆解该机后我们可以发现,Surface Pro主板的主板将整机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贴近屏幕二者之间的空间狭小,下半部分贴近导热性良好的镁合金外壳,且二者之间空间充裕且散热铜管与金属遮罩也都分布在这里,所以这样的设计也就使得机身背部的温度要低于机身正面。那么手指点击的触控面积显然没有放在机身背后的四根手指以及掌心的面积大,这样一来牺牲正面保全背面的做法是很合理的。 上面所测试的这三项内容的具体情况,浏览网页确实对于该机没有造成多大的运行压力,虽然机身上半部分的温度偏高,但是手掌所接触的两个底角温度被控制的很好,甚至均在33℃以下。不过由于浏览网页是一个频繁利用手指点击滑动屏幕的操作,机身正面四个点的温度又都要高于36℃,特别是屏幕的上半部分,所以长时间使用的话会有不适感产生。 播放FullHD级高清视频放会占用如此多的系统资源,以及产生如此高的热量是笔者之前没有想到的,可能也是跟这段视频采用x.264的编码方式有关,可以看出五个点的温度都达到了37℃以上,并且背后两个底角位置的温度也快达到了手掌所能承受舒适温度的极限,但毕竟看视频对于手指的操作依赖较少,对于温度的变化感觉起来并不明显,总体还是要好于网页浏览的。 运行3D的休闲小游戏对于Surface Pro来说问题不大,并且因为操控的频率可能相对高一些,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借助膝盖的帮助去支撑这款平板,此时手指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过除了左上角的A点以外屏幕表面的温度都还没有超过38℃的极限。但是,最后测试的是对图形处理性能要求较高的《Gun For Fire》,所以完全可以放心。 ■项目三:笔电模式(极限测试) 游戏内设定如上图所示 Surface Pro运行《火炬之光2》的画面帧数 运行《火炬之光2》游戏测试机身正面温度 运行《火炬之光2》游戏测试机身正面背面温度 成绩记录: 评测小结: 先在这里汇报一下用Surface Pro运行《火炬之光2》的运行情况吧。刚进入游戏的时候,默认是特效全开外加1920*1080的分辨率,画面显示效果确实很细腻,光影效果也很棒。但是这样美好的事物在游戏进行半分钟以后就变成了幻灯片一样,画面帧数瞬间从40左右降到了15左右,并且两个散热风扇也开始咆哮。为了使散热测试变得有意义,此时将游戏的画面选项调低以保证流畅的运行,然后再来测试该机表面的温度,结果如上图所示,由于玩这个游戏我们需要开启Kick Stand支架,所以D点和E点是支架表面的温度。可以看出,处理器所在位置以及无线模块所在位置的温度达到了42℃左右,是所有测试中的最高值。之前也表明了操作习惯,由于在操作时并不会触及Surface Pro机身,所以毫无压力,另外用Type Cover键盘保护罩玩这款游戏也足够了。 最后点评一下Surface Pro在散热问题控制上的整体表现,由于x86架构处理器天生晶体管数量就要远多于ARM架构处理器,并且乱序执行以及超线程技术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那么其产生的大连的热也就导致了它在机身表面温度控制方面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得益于微软在机身内部构造上的优化以及采用了导热性良好的镁合金外壳,使得该机的散热表现不是很糟糕,但也绝对不会跟出色这类字眼挂钩。如果你在使用Surface Pro的时,笔电模式要多于平板模式的话,笔者很推荐你去购买这款产品,因为它将处理器放在了屏幕的后面,手掌放在Type Cover上时是感觉不到任何多余的热量的。如果您过分依赖于它的平板模式,笔者建议您可以去看看采用ARM架构处理器的Surface RT,它的散热问题控制的很好,同时也能使用Office软件来办公。 周围环境音量 风扇附近音量 上图展现的是Surface Pro内置风扇全速运转时的噪声进行的简单的测试,左侧的31dB这张是Surface Pro周围的环境音量,此时没有运行任何应用,风扇处于静止状态,而右侧这张测试则是玩《火炬之光2》的时候记录下来的风扇散热孔出的噪声音量。测试软件给出的80dB的类比音量为Playing piano,也就是弹钢琴。 根据实际的感受来看,在31dB的环境音量下,如果没有播放音频或者是开启游戏音效的话,风扇所产生的噪声确实有点恼人。不过能让这个风扇咆哮起来的也就是我们拿它看高清视频或者是玩游戏的时候,这两种情况下机器扬声器里发出的声音都能很好掩盖风扇旋转的声音。而在写文档或者看书这种需要在安静环境的进行的操作时,风扇是不会旋转的,所以归结起来,这个风扇对于用户的正常使用不会造成太多的影响。 更多Surface硬件讨论轻戳Windows 移动平台硬件论坛,更多精彩的Windows RT系统讨论请移步Windows RT系统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