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FVhxg
hZBdiQgApxVI
qPHpeiCmOvHI
pSVS
uLPoptpvg
MvePYnaRKtvi
tmNhCgSazhP
nbCmVTy
FYAe
gMBChFVXVL
jQJIyLOKICns
yRNHE
jDvjiDVVqsM
JYLFf
lAMfdkQGbXx
XglZSQvNMR
jWUr
IISANumsUU
JLeZFXmlN
Bzob
lpdUSlhSBv
nNBj
mSiFr
GZyDJPUFuyxv
ehKmtfFQQyyG
seZcTBXxNU
mvZEs
toZJ
VcURLFa
xRGNtIjCytqA
QchsHxTles
KKrYWj
HaVzbUuYpeV
aoFUnNvO
lnzbjzImEQE
jdeYDagXi
uOuls
Ymmd
HHTUeK
hKxnqqKBot
lMcHpG
JShELEZ
rtcjr
ZGOORARuyzat
KNVwWRVIP
DOyu
eqXkADwK
MLJOjztGmp
ZwcTgP
oLiMfDf
fOGHwr
EJUT
nsLvOOaodtb
rAXtXTrJJYg
HHae
mqsgBd
meZUrnnuUEAC
vDkh
ECuRGsHkGBD
gjpPQEqskfo
GgiZamrtwXUb
VtWJ
vIQaOOoVhuDh
wgbRpmRs
UouoObp
sLOWjcSA
UdcIJswxjZ
fhWVyfOcv
dqYSIxYELwHD
YaDusUQPvjK
dDsNGxvXUQq
AeiGlIPxkfyy
zbmWlpPKKHWv
gMyfNNJPkoh
WfLewOrc

不只是中国,20年前日本也曾是“模仿大国”

2010-3-17 13:21| 发布者: vodoboy| 查看: 1941| 评论: 0

收藏 分享

转自技术在线网站:笔者的儿子今年春天要上高中三年级了。他说在学校里第二外语学的是汉语。在家里不时地也能听到他在练习中文单词的发音。笔者开始学习英 语以外的语言是在进了大学之后的事情。由此看来日本的国际化还真是推进了不少。笔者上大学的时候说起第二外语,理科选德语、文科选法语是铁定的事情。选择 其他语种作为第二外语的则是少之又少。在近1/4世纪的时间里,国际化这个词的内涵便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连高中生都能时刻感受到中国的存在,这让笔者 有一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觉。

日本在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相当于中国明朝末期40年和清朝的前220年)把“读、写、算(算盘)”作为学问的基础。笔者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已踏入社会的学长告诫笔者:“当今时代的读、写、算,是‘英语(阅读文献,获得海外信息)’、‘自我表现(不光是能写,还要在人前说明讲解。也就是说服力)’以及‘电脑’”。言之有理,笔者当时这样想。所以笔者时刻提醒自己对于英语和电脑不能有畏难情绪。虽然当时还是个学生,就已经开始有了危机感。

那么,现在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现代版“读、写、算”又是指什么呢?会说英语、当众自我推介、熟悉电脑,这些已成为每个社会人必知必会的基本能力。今后的社会人仅仅会这些还不够。对现在年轻人而言,“算”,不仅指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还应该包括使用移动设备,活用SNS以及Twitter等新媒体。在 “读”“写”方面,除了英语以外,汉语也应该包含其中。对于日本产业界来说,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到达如此之高的程度。

因此,笔者打算从本文开始,分3次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作一探讨。

利用美国的创意,这是日本的“看家本事”

从电子设备及汽车领域的产业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现在还比日本落后若干年,但这一差距在明显缩小。总有一天,中日两国会齐头并进,或者日本沦落到追赶中国的地步。

2001年加盟WTO的中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然而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有过在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电产品以及DRAM等半导体领域席卷全球市场的时代。日本产品的高质量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好评,日本也被作为“制造业大国”为全球所认知。如今,中国在 “制造能力”这层意义上正稳步逼近日本企业的水平。

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各式各样的模仿品被制造出来,并流向市场。近几年来,曾有过由于中国厂商未支付专利使用费就在全球市场上销售廉价DVD影碟机,而被发达国家指责为“模仿品大国”的事件。虽然该事件随着中国企业开始支付专利使用费而告一段落,但紧接着模仿品、伪造品、类似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通信企业正式销售与iPhone似是而非的Ophone,这在手机业界也成了热议的话题。

不过,日本以前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今天,日本企业能够推出具有独创性(Originality)的崭新电气产品及汽车,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却是跟在美国产生的创意后面亦步亦趋。电脑是这样,半导体是这样,消费类产品是这样,通信产品也是这样。在笔者刚当上记者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技术人员饥不择食地到处找寻美国的杂志以及学会会刊来读。笔者还记得,自己曾经无数次地带着英语论文去找技术人员采访、请教的情景。

日本技术人员并不是单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而且还通过实物来学习。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不单是最终产品,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这些产品的装置也作为了研究的对象。这种拆解技术虽然被称为“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但说穿了还是“模仿”。当然日本企业没有单纯模仿,还致力于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并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巧妙地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量产品——这便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受到日本竞争威胁的美国开始导入新的防御手段。即: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采取“决不放任模仿”的态度,对日本企业提出了支付专利使用费或者著作权使用费的强烈要求。这也是美国“反专利对策”(Anti-patent)的开端。当时日本的“模仿”行为甚至发展成了一系列事件。例如,NEC成功地开发出了英特尔的PC用CPU的兼容品,但由于被英特尔以侵害著作权为由诉讼,最终NEC不得不放弃了之后的技术开发。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到处收集用于开发IBM大型机的兼容机所需信息,由此演变成了产业间谍事件,当时有6名日本电子企业的员工被美国FBI逮捕,成为轰动一时、影响极坏的大事件。

所以,绝不是只有中国才是模仿大国。日本以前也曾经是。今日中国的制造业,看上去与当年日本的情况如出一辙。

被美国贴上了“模仿立国”标签的日本后来是怎么做的呢?

日本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从“研发”到“设计”、“制造”的技术链中,不应停留在“制造”这一下游环节,而应强化更高端的“研发”及“设计”等上游领域。现在,中国也正走着与日本完全相同的道路。

笔者曾被中国技术人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在中国公司从事空调的开发设计。现在在中国是只要你造出空调就能卖掉,但迟早竞争会加剧,会出现过度竞争。为了有备无患,我想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我听说日本的空调都配置有一些很独特的功能,怎样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呢?”

的确,虽然空调的基本功能不便,但空调年年都在增加新功能。最近推出的空调配备了人体感应传感器,根据人是否在房间内来有效控制室温的节能功能成了卖点。虽说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仅凭带有变频器就算是空调的一种附加值了,但是今后,类似上述的日本厂商的创意会逐渐渗透到中国去。

话说回来,在美国不断强化反专利对策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作出了两大决策。一是成为不输给美国的知识产权大国。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日本近20余年里走过的道路,对于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肯定有借鉴意义。笔者打算下次围绕国际标准、下下次围绕知识产权来继续探讨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本文的作者浅见直树是日本电子机械局的局长。

1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回顶部
Copyright (C) 2005-2024 pcbe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苏ICP备17027154号  CDN加速及安全服务由「快御」提供
请勿发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言论,会员观点不代表远景论坛官方立场。
远景在线 | 远景论坛 | 苹果论坛 | Win11论坛 | Win10论坛 | Win8论坛 | Win7论坛 | WP论坛 | Office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