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ne、Kin、Courier:阿拉德微软生涯的灰色注脚

2014-8-12 07:35| 发布者: xchtl| 查看: 5703| 评论: 8|来自: WPD

摘要: 提到“Kin、ZUNE、Curier”这三款值得惋惜的微软硬件设备时,在他们背后浮现出一个共同的名字:J Allard,一个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前微软副总裁、前微软首席体验官。他在Windows如日中天的时候说服盖茨带来Xbox,在iPod风生水起的时候悍然推出微软的Zune,抛开所有Windows Mobile的影 ...
061128_allard_hmed_830a.grid-6x2

提到“Kin、ZUNE、Curier”这三款值得惋惜的微软硬件设备时,在他们背后浮现出一个共同的名字:J Allard,一个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前微软副总裁、前微软首席体验官。他在Windows如日中天的时候说服盖茨带来Xbox,在iPod风生水起的时候悍然推出微软的Zune,抛开所有Windows Mobile的影子想要用Kin改变微软的移动市场,但Courier的胎死腹中让他对微软内部斗争的无奈。而离开微软只因心灰意冷。

在J Allard离开微软的时候,他发出了一封给微软员工的公开信:“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with technology…”,他用“决定、改变、重塑”三个关键词,回顾了在微软的19年职业生涯,坚信运用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更多人记得J Allard在Xbox上的成功,但“Kin、ZUNE、Curier”这三款设备却是J Allard微软职业生涯的灰色注脚。

ZUNE

严格意义上来说,ZUNE并不仅仅只是一款简单的音乐播放器,Zune更像是一个“平台”。借助Zune平台,微软为消费者提供视频和音乐服务。而Zune播放器则是J Allard在前端为消费者带来的惊喜。

千禧年之后,数字音乐播放器开始在大众电子消费市场萌芽。苹果在硬件和服务发展走到瓶颈的时候,乔布斯回归后让苹果在2001年10月带来了第一代iPod,配合在线数字音乐服务,苹果推出的iPod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iPod也被解读为乔布斯拯救苹果的妙手回春之作。

而彼时的微软,正是如日中天之时。Windows XP让微软实现了将桌面电脑带向所有人家中的愿景。不过J Allard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用Xbox Live互联的概念,制造出一款属于微软的音乐播放器。在Zune发布之后,J Allard接受Engadget采访时解释了Zune瞄准的用户群:

在我们认为,数字音乐市场,其实才刚刚开始起飞,有很多人对iPod感到热衷。可是别忘了,这世界上听音乐的,可不是只有拥有iPod的那五千多万人,而我们想要在音乐方面深入去做的,其实是创造一个让听众和音乐人之间距离缩小的的机会。

WPD-J-Allard

Zune作为微软为数不多的硬件产品,在2006年10月份被推向市场,在它之前一年,微软带来了Xbox 360。J Allard操刀的Zune表现出了十分不俗的市场反应,虽然微软并未推出过多少硬件,但Zune却表现出了微软极高的硬件工业设计能力,棱角分明、优秀的做工,再加上别具一格的UI设计,这款产品与当时市场上的iPod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软件方面,微软用大家熟知的Zune对Zune播放器进行管理,并且与苹果一样提供了庞大的音乐库,方便用户的使用。

没人能够解释为何Zune在市场上的表现始终不如iPod,即便是拥有诸多iPod所没有的功能和个性化的UI,Zune在市场上还是只能屈居第二,要知道当时对于苹果的信仰还远没有这么强。如果真的要怪,就只能怪市场营销。微软有时候的广告总是做的那么莫名其妙,让消费者很难从中找到吸引自己的的新鲜点。Zune的营销也不例外,几条广告让人丝毫摸不到头脑。

zune_hd_03

而在iPod已经进入市场4年之后,Zune作为后来者就有着先天的劣势,在iPod理念深入用户心中之后,很多用户并不愿意去体验Zune。同时微软在营销渠道上也未能全面铺开,换言之消费者与Zune之间直接脱节了。

在与iPod进行了5年的纠缠之后,微软最终放弃了Zune播放器。2011年10微软将Zune播放器项目取消,仅剩下桌面的同步工具以及相应的服务。在此一年之前,J Allard离开了微软。

随着Windows Phone 8与Xbox Music服务的推出,Zune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但由Zune兴起的Metro UI却得到了延续,成为Windows Phone的一大特色。

Kin

如果说Zune项目被叫停,更多的是市场因素,那么Kin项目就与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也是J Allard离开微软的诱因。

两个月,Kin应该算的上是微软史上正式发布但上市寿命最短的设备。2010年5月,微软正式了两款自有品牌的手机,Kin 1和Kin 2,而在2010年7月初,微软宣布放弃Kin系列设备,在事后的统计中,微软在全球仅售出了8000台左右的Kin手机。

Microsoft-Kin-One-03

但就产品本省来说,Kin却是我见过Metro UI表现力最好的设备,不论是在界面的设计上还是交互方式的调教,Kin更像是J Allard用来呈现他对于Metro UI理解的设备。早在2008年,微软宣布收购Danger(一家手机集成开发商),在J Allard的主导下,微软就开始酝酿代号为“Project Pink”(Kin)的手机项目。凭借自己对于市场的判断和“Project Pink”略带颠覆的理念,J Allard敲定夏普与Verizon为Kin的代工厂和运营商。

随着各方面事宜的敲定,J Allard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了Kin的实际开发工作,同时他带领的团队也从Windows Phone团队中脱离,成为单独的项目组,J Allard也在试图抹除Windows Mobile的影子。但重组之前的微软,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领导层的权限混乱,在当时移动部门除了J Allard之外,Andy Lees正在主管Windows Phone团队,而Kin夭折的背后的原因也是如此。

microsoft-kin-mobile-phone-01

Andy Lees开始利用他的权限在“Project Pink”项目中搅局,在当时微软内部已经有不少人看出Andy Lees并不不喜欢“Project Pink”项目,甚至对J Allard产生了妒忌之情。他开始担心“Project Pink”项目会将他手头Windows Phone上的相关资源抢走。于是Andy Lees就开始了几番“运作”,最终“Project Pink”项目被迁移到Andy Lees的手下。

我的一位在微软的朋友这么评价J Allard:

他是一位Mentor(精神导师),本人不仅智商极高,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能够理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确实不擅办公室政治害了他。

自从接管了“Project Pink”项目之后,该项目在Andy Lees的重要性列表中就极具下降,再加上同时进行的Windows Phone项目,“Project Pink”便被搁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Verizon的合约又促使“Project Pink”必须在最终期限到来前完成相关的开发。此时Andy Lees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敷衍,Andy Lees以极少的投入,在此前J Allard的基础上,进行了草草修改,打包完成了一款符合“合同”计划的设备。

在Kin正式上市之前,研发团队的相关成员就已经预感到了Kin项目的失败,为了能够迅速完成手机的开发,并且摆脱这个项目Andy Lees草率到未将应用下载如此重要的功能包涵在Kin中,以致于Kin从最先的智能手机构想,被结结实实的做成了多媒体娱乐设备。

18mrpl13e87j0jpg

忙活了半天,却带来了一款用户无法接受的设备,这正是这个计划的可笑之处,从整个计划运行的过程中也能够看出,在当时微软的内部的激烈权利斗争。虽然微软在官方渠道一直生存,为了Windows Phone项目的资源得到保证,并且鲍尔默也表态Windows Phone是一个更加长远的计划。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出,“Project Pink”确是被Andy Lees扫地出门。而J Allard和Robbie Bach在此后的离职,也更像是“被动”为两款产品买单,一款就是Kin,而另一款就是下面我们要说到的Courier平板。

或许你会觉得这里对于Andy Lees的评价有些偏颇,但这并不是我的一家之言,在去年Andy Lees宣布休假离职的时候,有外媒直接打出了“最不应该坐在雷德蒙德的人,终于要走了。”这样的标题,这也是一部分海外媒体对于Andy Lees的评价,在reddit上有不少网友就直接称其为“办公室政治能手,业务废材。”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不论如何J Allard已经离开微软。

Courier

屋里的每个人都眼含泪水。在所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设备中,Courier永远会是最好的之一。

当年还是Engadget主编的Joshua Topolsky(TheVerge主编,现在已跳槽彭博)这样描述Courier被砍消息传来时Engadget团队的表现。

2010年初,Ballmer亲自来到J Allard创建设计工作室Pioneer Studios,向Courier项目组传达了项目解散的决定。而在同年的4月份,苹果正式发布了初代iPad,而Courier距离最终的RTM仅有数月之遥,但它注定无法与消费者最终见面。

2397413d6f8abc729b65fa0e85090019

Courier平板团队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 Moleskine 笔记本,希望能够打造类似“数字版Moleskine”一样的平板设备,希望满足用户在收集信息和创造内容方面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Moleskine的精髓,团队成员甚至曾经飞往意大利米兰与 Moleskine 的设计师们进行交流,以试图理解 Moleskine 笔记本拥有大量忠诚客户的缘由。

Courier创新性的将两块屏幕合二为一,两个7英寸的屏幕构成了Courier主要的显示区域,而中间通过铰链连接,并且能够像真的笔记本一样折叠携带。同时J Allard为Courier定制了一个全新的界面UI,纸张质感、翻页特效、笔迹书写一个不少让Courier的平板的体验真的和一本笔记本一样。

a39419a3e826f774489bed1f9ebf2107

用户能够通过多点触摸手势和触控笔痕迹与屏幕进行交互。对于用户来说,最方便的就是两个屏幕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但是两边的内容可以互相协作和传递。用户可以在左边屏幕上打开网页,选中网页信息,拖动到右边屏幕上完成收集和记录工作;或者在左边屏幕上存放素材,然后在右边创建新内容。

Courier上J Allard加入了更多他的创意,也融入了大量颠覆性的想法。Courier这样的设计显然并不能够将微软的Windows加入其中。于是J Allard大刀阔斧的对刚刚问世不久的Windows 7进行深度定制,而这也为这个项目最终的夭折埋下伏笔。

J Allard团队用自己的方案和美好的愿景,为这个项目带来了35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的后续投资,这让Courier项目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J Allard从不同的部门抽调了134名员工参与到Courier的项目中。虽然这是一个夭折的项目,但微软确实在当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Pioneer Studios Courier项目团队中已经有品牌战略、广告宣传、零售计划和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的相关员工,开始为Courier项目未来的上市、销售项目进行准备工作。

此外Courier项目还进展到了与OME沟通的过程,已经有不少的OEM对代工这款设备表示了自己的兴趣。但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深度定制的Windows系统却为Courier带来了意料之中的麻烦。

在Courier开发的同时,其并不是当时微软内部唯一的平板项目。另一个平板项目也在同时进行,它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Surface,而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就是当时风头正劲的Windows 业务主管Steven Sinofsky。

项目的命运在2010年初出现的转折。J Allard与Robbie Bach和另外几位Courier成员去会见比尔·盖茨。在盖茨位于华盛顿州科尔兰的海景办公室里,盖茨问J Allard:”现在的用户是如何获取电子邮件的?”这位微软把握时代脉搏的另类潮人告诉盖茨,他率领的团队将不再试图重新去打造一套新邮件使用体验程序。J Allard解释道:

使用“Courier”平板电脑的用户,也能够使用手机迅速接收和回复邮件,而个人电脑(PC)未来更多的将只是起到数据同步交换的作用,

J Allard还提到Courier还可以通过网页获取邮件。 即便这台平板计算设备本是对现有PC产品的补充,本意并没打算掀起一场计算机的革命。Courier的用户也不再需要一个功能丰富应用程序,如微软Outlook让用户在对话框下查看会议提醒,或者离线阅读或撰写邮件。

31dd54a5c48cc64d4cad1153199c35cd

这是J Allard在面对盖茨提出的产品定义和如何收发邮件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很显然,这并不符合微软当时的策略。Courier是一款创新设备,一台让建筑师能够绘制建筑草图或者作家能够写下文字。“ 这正是比尔盖茨最反感的地方。”一位参与Courier会议的成员谈到这场会谈。按照比尔对于产品评价的一贯作风,盖茨向J Allard在施压并质疑这种做法。 其实不难理解盖茨会有这种反应。微软目前每年从自家的Exchange和Outlook业务上赚取数百万美元,激烈的争论在微软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司空见惯。盖茨的担心也让Courier前景蒙上阴影,很快盖茨将个人意见转达给正在收集内部意见的鲍尔默。 接下来的数周内,因为“Courier”不能明确和微软Windows和Office能有效协作,项目被砍掉。

在iPad发布不久以后,微软正式终止了Courier项目。最终Surface出现在了市面上而Courier胎死腹中,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让人们一窥微软公司在产品开发中的“达尔文进化论”,以及保护已有产品特权和创造新事物之间平衡关系。这家拥有90000雇员的航母公司,拥有无数天才头脑并能创造出对计算方式带来革命性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他们的创造力或被复杂的流程所搁置,或被并入其他产品,甚至要被牺牲掉来保护公司的Windows系统和Office帝国。

写在最后

WPDang_J Allard

在为微软服务的19年,J Allard扎扎实实的为微软带来了一些活力和新鲜血液。Xbox的成功让大家记住了这个人,而上面三款失败的产品,也让我们对J Allard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在和一位微软前Xbox Team员工聊起J Allard,我概括了一下他描述的J Allard:

身兼德国式的严谨和秩序,但脑中却是天马行空的实用主义创意,将概念产品带向现实是他的唯一目的。

不过在微软这样的庞然大物般的公司工作,拥有好的想法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更多时候,你需要考虑到公司的整体策略,而“办公室政治”这种情况,在任何大公司都无法避免。J Allard的离开无法评述究竟是谁的损失,是J Allard本人还是微软,我们都无从得知。亦或许还有更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幕后情况,但时至今日,微软依旧在良好的运行着,而J Allard自己成立的软件公司Project 529,现在成为了他在Linkedin档案上的最终归宿。

13

路过

雷人

握手
23

鲜花
3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9 人)

相关阅读

Empty Ads
今日最多关注
    今日最多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5 PC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CDN加速及安全服务由「快御」提供

      请勿发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言论,会员观点不代表远景论坛官方立场。

      远景在线 ( 苏ICP备17027154号 )|远景论坛 |Win11论坛 |Win10论坛 |Win8论坛 |Win7论坛 |WP论坛 |Office论坛

      GMT+8, 2025-4-26 1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