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IM的未来格局会如何演化?

2015-1-14 10:47| 发布者: xchtl| 查看: 3203| 评论: 4|来自: 36kr

摘要: 本周,WhatsApp 报告称每小时活跃用户数已超过 7 亿,一天发送信息量超过 300 亿条。相较之下,每天全球短信发送总量只有 200 亿。去年 Facebook 收购了 WhatsApp,但是移动端应用的赢者通吃效应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各类功能不同的 App(如曾拒绝被 Facebook30 亿收购的 Snapchat) ...

本周,WhatsApp 报告称每小时活跃用户数已超过 7 亿,一天发送信息量超过 300 亿条。相较之下,每天全球短信发送总量只有 200 亿。去年 Facebook 收购了 WhatsApp,但是移动端应用的赢者通吃效应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各类功能不同的 App(如曾拒绝被 Facebook30 亿收购的 Snapchat)依然风靡。就职于 Andressen Horowitz 的投资人 Benedict Evans 在个人博客中谈了自己对于通讯类 App 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他个人将智能手机本身看作一种社交平台,首先总结了几点移动通讯应用的特点。比如可以获得通讯录权限并同步云端,从而在更换设备时更加方便;直接获取手机中的照片,方便上传各类网站;推送消息提醒可以帮用户免去登陆不同平台的麻烦;在手机桌面有独立的图标等。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狭小屏幕上能完成的操作很有限,因此移动端更加倾向于实现单一功能的 App。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究竟是要保持这种专注,还是发展成更加丰富的产品呢?

针对 WhatsApp 这类通讯应用,它的竞争对手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可能是不同的。在美国或许是 Facebook Messenger,Kik,Snapchats,至于 Instagram 算不算它的竞争对手还很难界定,正如上文所说,它们在单一功能上的实现已经存在较大差异了。而在中国无疑是微信,在英国或印度有可能是别的。从个体来看,每个人手机上都可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社交网络,每一种是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

反观 Snapchats,由于产品本身非常个性化,人们只能通过这个应用来实现这种阅后即焚,因此它的竞争力的本质是颠覆原有的用户常规行为和心理,通过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来创造新的社交需求,属于社会学范畴而非纯技术范畴。微信也是一样,起初发送语音的功能改变了人们常规的发信息方式,进而在网络效应下发展出更大的用户群。巧的是,Benedict 在文章中预测语音方面也是一个创新的领域。

另一方面是关于是否要增加功能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 Facebook 网页版的庞大信息流,以及微信和 Line,Kakao 和 Kik 的平台化。尤其是微信,API 借口和公众号订阅改变了单一的信息发送模式,将对话框也变成了软件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这种平台模式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更创新的做法,同时可能也归功于中国大陆本土市场没有受到 Facebook 和 Google 的“侵袭”。近期,微信又推出了站外搜索的功能,可直接根据关键字查找公网“相关文章”,将是微信从封闭的信息平台迈向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的关键一步。

总之,移动端的通讯应用的形式都还远没有定型,用户也在不断适应交流方式的更迭。一切都在变化,而问题和答案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27

鲜花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8 人)

相关阅读

Empty Ads
今日最多关注
    今日最多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5 PC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CDN加速及安全服务由「快御」提供

      请勿发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言论,会员观点不代表远景论坛官方立场。

      远景在线 ( 苏ICP备17027154号 )|远景论坛 |Win11论坛 |Win10论坛 |Win8论坛 |Win7论坛 |WP论坛 |Office论坛

      GMT+8, 2025-4-26 11: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