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算是Google Reader国内的第一批用户,它实质就是“用户自订阅”模式。我自己去寻找我喜欢的网站和博客,找出RSS图标,然后点击订阅。但用过一段时候后,随着我订阅的RSS源增多,Google Reader上那好几百上千条的更新我已经看不完。每到这时候,我需要重新把已经订阅的RSS整理一遍,而这个整理的过程挺痛苦的。 我发现,要成为Google Reader常用用户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信息组织能力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哪。 二、自制力强,有规律的整理并能控制好RSS源的数量。 显然,能达到这两个条件的用户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愤慨的Google Reader用户多是媒体从业人员。一款本该面对大众的产品却只能满足的是很小的一部分用户的需求,那就注定不会走得长远。 在我使用过一段Google Reader后,就已经不看好它的前景。这里订阅模式对用户要求太高,用户需要自己去想好“我喜欢什么,我订什么”。 对于那部分有一些兴趣但不是太喜欢的内容到底是订是不订,这也够让用户纠结的。比如我并不想看来自36氪所有文章,我只想看其中跟移动互联网有关的。那我到底是订还是不订呢? 所以,我认为这个订阅过程的用户体验就很不好。 不能否认,作为“订阅模式”代表的Google Reader的离去多少还让人感到遗憾。相比依靠人工仅从门户网站获取资讯,订阅模式其实进步了,但很明显还没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资讯需求。什么样阅读器更智能更适合大众,将成为Google Reader的替代品?我和我的团队回答是的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荐。 已经有不少人在比较甚至质疑,个性化推荐靠不靠谱?机器推荐能不能比人工推荐靠谱?,我想说,一款产品选择什么模式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多少人的资讯需求。Google Reader今天的离去,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好。 不过,我觉得拉里·佩奇(Google CEO)很有魄力,关闭了叫好但没希望的产品,一定会在别的方面做的更好。 |